pg电子平台

欢迎访问pg电子平台-电子娱乐   

讲座回顾:机器智能的非人格化权力与主体重塑

发布者:孙寅发布时间:2019-05-28浏览次数:2380

 2019524日下午 ,应南京大学哲学系、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以及现代逻辑与逻辑应用研究所的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段伟文研究员在哲学系314室做了题为“机器智能的非人格化权力与主体重塑”的学术讲座。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所长潘天群教授主持了本次讲座,科学技术哲学专业陶孝云研究员、我系研究生,及外地高校教师、研究生参与讲座。


段老师的演讲从人与工具的关系问题入手。他指出工具实际上一种装置,这样的装置是对世界进行重新配置。人类历史上出现了四种装置:语言、书写、机器以及数据。我们通过这些装置来看这个世界,来认识我们自身。因此,恰如麦克卢汉所言,“先是我们创造了工具,然后是工具创造了我们”。

段老师进一步指出,最近的25年来是数字技术的时代。数字技术和以往的机器技术截然不同。以往的机器使用的是模拟技术,其基本假定是世界是连续的,而数字技术的基本假定是世界并非连续而是离散的。段老师注意到,早期关于数字化世界的观点提出“比特世界”,但实际上其最后的结果是“软件定义一切,数据记录一切”。段老师认为数字、信息、网络并不是什么虚拟的“赛博空间”,而旨在改变和控制现实世界,倒是真正回到了“赛博”这个词的真正意涵。数字化绝不是带来了虚拟现实,而是增强现实。段老师给出了一个关键概念“参照系”。他认为,参照系不是和世界没有关系的,参照系甚至是长在世界上了。参照系不是个抽象的概念,其重要的概念是“测量”。世界本身不是一个赤裸裸的存在,它是有参照系的,是有测量的。离开了测量和参照系,那么世界只是本源意义上的世界,而不是我们能界定的世界。

段老师进一步讨论了“世界的数据化”问题。他指出数据记录了事件。他认为,尽管数据可以被当作是给与的事实,但不管它是什么样的给与的事实,我们只有赋予它意义,才能够把它描述为某种事件。当前的所谓数据智能,主要做到的是两件事情:一个是分类,另外一个是映射。所谓分类,就是把正常的事件和不正常的事件进行分类,然后再找到对应的关系,即从条件到结果的关系。数据在这里所扮演的角色和我们传统的统计学意义,比如说“政治算术”,是不完全一样的。世界的数据化实际上就是通过机器智能的自动化识别过程,把作为事实的数据,通过一种机器的智能,把它识别为有意义的事件,然后再对这个有意义的事件进行控制。数据的智能就是对这个世界进行重构。其中存在两方面的重要问题,一方面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的存在已经有了一个数据化的副本,另一方面我们已经生活在数据流的世界中。数据不再是我们要到数据库寻找的东西,不再是我们要去挖掘的东西。数据智能实际上让我们的世界变成了流动性的世界,它是活的,是在互动中产生意义的。数据是从我们的行为中抽取的一种东西,它是活的一种东西。段老师进一步阐释了他最近提出的“解析社会”概念,其基础是用量化的办法来研究人和世界。他指出,当我们用数据来研究人的行为的时候,实际上可以把人的行为作为一种过程来描述。我们对数据的分析、解析本身会影响到人的行为。他说,数据是一种透镜。数据是对你的行为的记录,我们又可以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来透视你和了解你。当数据的量和维度大到一定程度时,人们就会认为数据构成的世界就足以反映所谓的真实的世界。数据带有真实世界的痕迹,在真实世界中的每个要素都可以在数据世界里找到一个对应的样本。在数据画像中,每个人都被标签化。数据的重要性在于差异,只有通过对数据差异的比较,人们才能找到一些重要的事件和有意义的事实。

段老师讨论了机器智能的非人格权力,他指出,机器不仅是对观察对象的观察和知晓,而实际上是对管控对象的一种权力的行使。权力的运行过程中并不存在一个绝对的操纵者,而是通过一个组装线(聚合),或者说一个异质性的网络来实现。这里面有很多东西是非人格化的。它不是针对个人的,而是一套机制。它要使得未来的不确定性在当下是可以采取实际行动的。通过时间线管理等可能性的政治运作,这种非人格化的权力运用机器智能“捕获”人的特征和行为的可能性并加以调控——通过当前的行动,来管控未来的不确定性。段老师最终的结论是:机器智能要给主体能动性,主体不是being,而是becoming;数据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被用来做什么事;我们不应该是一个被动的接收者,而是主动的参与者。


段老师演讲结束后,听众提出了许多问题并与段老师进行了热烈讨论。段老师就“强人工智能是否会对人类自由造成侵害”,“普通人是否无法控制这些由掌握知识权力的人所设计出的人工智能”,“在机器智能时代人应当采取何种生存策略”,“如何看待AI背后的资本和权力”,“如何从身心关系问题角度对人工智能作伦理学批判”等问题与大家作了深刻探讨。

此次讲座是庆祝南京大学117周年校庆,人文社会科学高端讲座的系列活动之一,得到了南京大学人文基金和南京大学人文讲坛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