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9日下午14点整,我们有幸邀请到了日本驹泽大学程正教授为主讲嘉宾,进行了题为“达摩传的变迁”的精彩讲座,南京大学哲学系杨维中教授担任主持。
此次讲座,程正教授立足日本佛教研究的成果与思路,结合自身的学术积累,着重从文献、历史角度为我们抽丝剥茧式地分析了达摩形象的成立与变迁过程。不仅提高了我们对达摩及初期禅宗发展的认识,更为我们拓展了研究方法和视野。
程正教授首先围绕四组关键词总结了层层累加后形成的达摩形象:(1)圣谛第一义、廓然无圣、不识、无功德;(2)一苇渡江、九年面壁;(3)慧可断臂、传法袈裟、皮肉骨髓;(4)支履西归。
第二部分,程正教授从《洛阳伽蓝记》、《二入四行论》、《唐中岳沙门释法如禅师行状》、《景德传灯录》等十三个文献入手,按时间顺序对达摩形象的形成过程予以梳理,并就后世增加的内容与其他文献进行比对。如菩提达摩与嵩山建立联系最早出现在《传法宝记》(716-732)中;达摩与梁武帝的问答则最初登场于《菩提达摩南宗定是非论》(732-);而“皮肉骨髓”的说法更是通过《历代法宝记》(774)到《宝林传》(801)再至《景德传灯录》(1004)的不断修正才得以完成。程教授通过这种细致的文献梳理工作,在文献考证中为我们呈现了达摩传记成立的动态历史图景。同时,“假史料也有真价值”,程教授指出,这种累加的传记内容亦对我们了解各个时段达摩形象及禅宗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最后部分,程教授总结了日本学界对达摩传的研究情况,如关口真大的代表作《达摩の研究》等。
问答环节,师生们进行了积极地互动。同学分别就禅宗从《楞伽经》向《金刚经》转向、日本禅宗传承、壁观与四行是否为权化等内容提出了自己的疑问。程教授亦一一诚覆。
最后,主持人杨维中教授对整个讲座进行总结。杨教授着重指出了研究方法上,文献、历史与哲学并行的重要性,认为此次讲座无疑为大家学习和重视文献与历史方面研究提供了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