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g电子平台

欢迎访问pg电子平台-电子娱乐   

阳明大学王文方教授“模态知识论”讲座回顾

发布者:孙寅发布时间:2018-04-08浏览次数:1421


201843日,应南京大学哲学系及现代逻辑与逻辑应用研究所邀请,台湾阳明大学心智哲学研究所所长王文方教授在哲学楼216室做了题为模态知识论研究的学术讲座,这也是逻辑学科举办的本年度“逻辑、语言与认知”系列学术讲座的第一讲。张建军老师主持讲座,对王文方教授再次莅临南大访问讲学表示衷心感谢。哲学系潘天群、王克喜顿新国胡星铭等老师和南师大翟玉章老师,逻辑学、科技哲学、外国哲学专业研究生等数十位同学听取了本次讲座


王文方教授长期致力于数理逻辑与逻辑哲学、形上学与语言哲学,学术成就卓著,在两岸学术交流上也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多次应邀到南大访问讲学,多次主持我校逻辑专业学位论文答辩,并且曾利用学术休假时间为我系本科生开设哲学逻辑课程,深受同学欢迎与好评。本次讲座中王老师带来了自己近几年在模态知识论方面的研究成果,深入探讨和分析了威廉姆森(Timothy Williamson)从反事实路径来论证模态知识理论,提出了自己对这一理论的深刻思考


讲座开篇,为了说明“模态知识论”研究中常用的思想实验方法,老师首先生动地介绍了哲学史上“葛梯尔问题孪生地球”“痛不是脑神经现象等著名的八个思想实验,以此指出思想实验的方法实际上是给出各种形上学可能的反例来反驳某一哲学论题,而问题在于我们如何知道这些思想实验中争论某种情况是(形上学上)必然或可能的事情。模态知识论之所以重要也就在于哲学家们对如下问题的关注——我们是否知道、以及如何知道那些不是实际情况的可能性和那些不能从逻辑或数学中推出的必然性知识 

哲学家们对上述问题的回答有很多不同的路径,王文方教授接着重点介绍了威廉姆森借助虚拟条件句(subjunctive conditionals)来回答这一模态知识论问题的理论。与指示条件句(indicative conditionals)相比,虚拟条件句的特点是时态不正常且说话者知道或认为其前件为假,在威廉姆森的理论中虚拟条件句是我们得以理解模态知识的关键。通过简单的逻辑证明可以发现,“必然f ”等价于虚拟条件句“若非f 那么矛盾”。即说一件事是必然的,相当于在说假它为假就会导致矛盾;而“可能f ”等价于虚拟条件句“并非如果f 那么矛盾”。即说一件事是可能的,相当于在说并不是假它为真就会导致矛盾。这样一来,我们关于必然和可能的断定从逻辑上来看就与一个虚拟条件句的变体等价,因此威廉姆森认为我们能够通过获取虚拟条件句的知识来关于可能性和必然性的知识。在上述逻辑分析中,威廉姆森运用了空真的虚拟条件句,王老师认为这一点是并不是哲学家们关于虚拟条件句语义理论的共识,他本人也怀疑这一语义预设的恰当性 

关于威廉姆森模态认识论的核心内容,王老师做出了生动而简明的阐释。威廉姆森从进化论的角度解释虚拟条件句的作用——人类生存需要关于虚拟条件句的知识,这种哲学思维的产生是生存发展需要产生出的副产品,这种能力附带给人关于必然性和可能性的知识。威廉姆森论证并主张由于每一类的模态宣称都逻辑上等价于某一类的反事实条件句宣称,因而日常透过模拟去评估反事实条件句的认知能力,同时也就给了我们认知形上学模态的能力。这种方法通常是一种离线的(offline)想象模拟过程(当然也不排除像记忆、证言、知觉等在内的其它方法),即先假设虚拟条件句的前件为真,然后添加进一步的判断和其它离线判断,看是否能发展develop条件句的后件。该过程不仅需要一般的逻辑推理,还需要內建的预测机制。王老师结合自己对于脑神经科学的一些理解,对威廉姆森所谓“内建机制”做出了一些补充说明。 

威廉姆森同时认为,有些这样得来的反事实条件句知识和模态知识,既非先验,亦非后验;而应被归属为第三类的椅验(armchair)知识。经验在椅验知识获取过程中扮演的作用不是证据性的,而是启动性和构成性(constitutive)的尽管这一新颖的分类很有启发性,但老师认为威廉姆森所谓扮演构成性角色的椅验知识仍然有很多开放性问题比如经验在这个过程中构成的是能力、概念还是其它什么? 

讲座最后,老师指出了威廉姆森模态知识论中有待进一步研究的八个问题,提请大家共同思考。比如有些关于模态概念的知识不能转化为虚拟条件句的知识,所以威廉姆森的理论很可能是不完备的。另外还有诸如想象模拟过程对模态知识的预设,威廉姆森反事实理论与模态逻辑系统、温和模态怀疑论的关系等问题。很多问题威廉姆森直到现在都还没有给出明确回答,但它们又是模态知识的反事实理论必须要回答的关键问题,有待模态知识论学者们共同探讨发挥。 


在交流环节中,翟玉章老师比较奎因对虚拟条件句的看法认为威廉姆森运用虚拟条件句来处理模态知识问题的方向是正确。潘天群老师强调威廉姆森的理论建立在大卫·刘易斯(Lewis)和斯托内克(Stalnaker)的虚拟条件句语义论之上,警惕这一语义本身存在的问题。张建军老师指出威廉姆森的这一理论尽管很有启发性,但似乎尚未明确区分开虚拟假设逻辑可能非逻辑可能这两对概念,而这对模态知识论的研究是至关重要的多位同学也围绕虚拟条件句分析在模态知识论中的实际作用、想象模拟过程的具体细节等问题向王老师请教交流,王老师都做了富有启发性和研究前瞻性的回应与解答,现场气氛热烈。 

    最后,张建军老师对本次生动精彩的讲座给予高度评价,指出王老师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威廉姆森模态知识论的理论径路,分享了他本人对于这一理论的系统深入的批判性思考,其中关涉到模态知识论的诸多关键问题;王老师讲座系统而清晰地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批判性研究”方法,对大家如何把握与研究学术前沿问题具有深刻启迪,从而圆满实现了“逻辑、语言与认知”系列学术讲座第一讲的目标。讲座在师生热烈的掌声与意犹未尽的研讨中圆满结束。